说实话,我刚炒股那几年,经常对着K线图上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发呆。这两个指标天天见,可到底哪个更有用?有时候成交量突然放大,股价却没涨,有时候成交额翻倍,股价却跌了,当时真是越看越糊涂。后来亏了几次才明白,光盯着其中一个指标,跟盲人摸象没两样。
先说说成交量吧,它记录的是当天成交的总股数,单位是手或者股。比如某只股票成交量100万手,意思是当天一共成交了1亿股(1手=100股)。这个指标最直接的作用是看交易活跃度——成交量突然放大,说明买卖双方分歧大,市场关注度高;如果持续缩量,可能大家都在观望,交投冷清。但问题是,光看股数没用啊,一只10元的股票和一只100元的股票,同样成交100万手,背后的资金量差了10倍,这时候成交量就反映不出资金的真实力度了。
这时候成交额就派上用场了。成交额是成交总金额,单位是元,直接体现资金规模。比如同样是100万手,10元股成交额是1亿元,100元股就是10亿元,哪个资金介入更深,一看成交额就知道。我发现,在分析主力资金动向时,成交额比成交量更实在——主力要拉动股价,靠的是真金白银,成交额才能反映这种力度。
但单独看成交额或成交量,照样踩坑。记得2023年有段时间,我看到一只股票连续三天成交额放大,以为是主力进场,赶紧买了,结果后来才知道是某机构在出货,成交量虽然大,但都是散户接盘。那时候要是能知道资金到底是主力进还是散户进,也不至于亏那么多。
后来我开始研究,发现真正有用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看,再配上资金流向、消息面这些。可问题是,成交额、成交量在交易软件上能看,主力资金流向得去龙虎榜找,消息面又散在新闻、股吧里,每天光整理这些数据就得花两三个小时,根本没时间研究其他股票。
转折点是去年用了希财舆情宝。说实话,一开始我对这类工具没抱太大期望,觉得都是噱头,直到我点开它的资金面分析模块——里面不光有实时成交额、成交量,还有主力资金净流入/流出数据,甚至能看到龙虎榜里机构和游资的买卖情况。更关键的是,它会把这些数据和消息面、舆情结合起来,生成股价异动原因分析。比如某只股票成交额突然放大50%,舆情宝的报告会直接说主力资金净流入1.2亿,叠加行业政策利好,属良性异动,或者散户跟风买入,主力资金净流出0.8亿,需警惕回调,不用我自己猜来猜去。
我现在每天开盘前必做的事,就是打开希财舆情宝看看自选股的舆情报告。它的免费额度每天都会刷新,能看成交额、成交量的异动解析,还有0-100分的舆情评分。比如评分在80分以上的强烈正面,结合成交额放大,基本可以放心持有;要是评分突然掉到30分以下,哪怕成交量没变化,我也会多留个心眼,看看它的风险预警提示里有没有商誉减值、监管处罚这些利空。
说实话,散户炒股最缺的就是信息整合能力。以前我得盯着交易软件、财经新闻、股吧三个界面,现在用舆情宝一个小程序就够了,它的公众号还会推送自选股的紧急消息,比如成交额异常波动、主力资金大额流出,不用我24小时盯盘。前阵子有只自选股半夜出了利空,我早上醒来看公众号推送才知道,赶紧集合竞价就卖了,少亏了不少。
如果你也经常分不清成交额和成交量的信号,或者觉得整合资金面、消息面太花时间,不妨去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,每天的免费额度能看成交额/成交量异动分析、舆情评分和报告,先体验下专业分析工具怎么帮你拆解这些指标。也可以关注 公众号,它会推送每日市场情绪和资金面动态,不用自己熬夜做功课。
炒股不是猜大小,用对工具才能少走弯路。成交额和成交量本身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准确,关键是能不能结合资金流向、市场舆情这些因素综合判断——而这正是希财舆情宝最擅长的。
1.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并都会标明作者或来源,如有侵权,请与我联系删除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-
14 / 10月上海新股申购规则详解:条件、流程及中签技巧
-
14 / 10月炒股必知:成交额和成交量看哪个更准确
-
14 / 10月k线0轴怎么看?结合多维度判断买卖点
-
14 / 10月沪港通怎么开通?条件、流程及注意事项全解析
-
14 / 10月期货和炒股的区别 新手投资必看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