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
最近后台总有人问:缠论到底讲的是什么?感觉理论一大堆,实操起来还是抓不住重点。说实话,我刚接触缠论时也有这种感觉——打开书本全是中枢背驰级别,看得人头皮发麻。后来花了大半年复盘,结合实盘操作,才慢慢摸到一点门道。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缠论的核心逻辑,以及散户怎么学才能少走弯路。

缠论讲的是什么?散户实操逻辑与核心方法拆解

一、缠论的核心:不是预测点位,而是当下的走势分类

很多人以为缠论是预测股价涨到哪里的工具,其实搞错了方向。缠论的本质是走势终完美——任何走势都会结束,而结束的标志是背驰。简单说,就是通过分析价格波动的结构,判断当下走势处于什么阶段:是上涨趋势、下跌趋势,还是盘整(中枢震荡)。

比如上涨趋势,一定是新高+回调不跌破前低;下跌趋势则是新低+反弹不突破前高;盘整就是价格在一个区间反复震荡,形成中枢。缠论的核心任务,就是通过级别(日线、30分钟、5分钟等)从大到小拆解走势,找到买卖点——上涨趋势中的回调低点(买点)、下跌趋势中的反弹高点(卖点),以及盘整突破后的跟进机会。

我刚开始学的时候,总想着抓最低点,结果频繁在小级别上操作,忽略了大级别趋势。后来才明白,缠论强调大级别定方向,小级别找买点。比如日线级别是上涨趋势,那就在30分钟级别找回调结束的买点,胜率会高很多。

二、散户学缠论的3个痛点,你中了几个?

即便搞懂了核心逻辑,实操中还是会遇到问题。我总结了3个最常见的坑,看看你有没有踩过:

1. 理论懂了,复盘跟不上

缠论需要大量复盘历史走势,才能对中枢背驰形成直觉。但手动翻K线太耗时间,尤其是分析个股时,还要结合当时的消息面——比如某只股票突然大跌,是正常回调还是突发利空?分不清就容易误判走势。

2. 被短期波动带偏,忽略级别

新手常犯的错:拿着5分钟级别的买点,想赚日线级别的利润。结果一个小回调就慌了,止损在启动点。其实缠论的级别对应很重要:日线级别的趋势,至少要看到30分钟级别的背驰才考虑操作。

3. 消息面干扰判断,走势与预期背离

明明看着是上涨背驰该卖了,结果突发利好拉涨停;或者以为是下跌背驰该买了,却出个利空继续跌。这时候才发现,纯技术分析容易忽略资金面情绪面的影响。

三、用结构+舆情结合,让缠论落地更简单

后来我调整了方法:用缠论看走势结构,用工具辅助判断市场情绪和消息驱动。比如去年做某只消费股,日线级别出现中枢突破,按缠论该跟进。但当时股吧里全是业绩不及预期的讨论,手动翻研报又来不及,差点错过机会。

这时候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。它能实时抓全网的新闻、研报、股吧评论,直接分析消息对股票的影响——比如那只消费股,舆情宝的报告显示业绩虽略降,但机构研报普遍看好Q4旺季提价,属于‘短期利空落地,长期利好’,舆情评分从45分(弱中性)升到62分(正面)。结合缠论的突破结构,我才敢放心跟进,后来果然走出一波趋势。

它的趋势评级功能也很实用。缠论说上涨趋势就是新高+回调不破前低,舆情宝直接给个股标上涨震荡下跌趋势,还能看舆情评分曲线——如果评分持续走高,说明市场情绪在配合走势,趋势延续的概率更大。

说实话,以前光靠技术面,十次操作能对六次就不错了;现在结合舆情宝的消息面、资金面分析,胜率能提到七成以上。关键是不用自己盯盘、翻消息,它的公众号推送功能会实时发自选股的紧急消息,比如公司突发利空机构评级上调,省了我大量时间。

四、给散户的3条实操建议

1. 从大级别入手,别沉迷小级别

先看日线、周线定方向,再用30分钟、5分钟找买点。比如周线是盘整,就别在5分钟级别频繁交易,容易被收割。

2. 用工具辅助消息面判断

散户没精力跟踪所有信息,像希财舆情宝这类工具,每天能免费看几次舆情报告、研报解析,不用花钱就能先用起来。判断走势时,多看看舆情评分和主力资金流向,避免踩消息面的坑。

3. 复盘时加入情绪因子

以前复盘只看K线结构,现在会结合当时的舆情评分:如果走势突破中枢,但舆情评分持续下降,可能是假突破;反之,评分跟着突破上涨,才是真趋势。

学缠论不用追求完美把握每一波走势,能抓住大级别趋势就够了。如果觉得手动分析太耗精力,不妨试试用工具减负——现在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,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、评分查看额度,先体验效果再决定。或者关注 公众号,接收每日市场情绪和自选股消息推送,不用全天候盯盘也能跟上节奏。

最后想说,缠论难的不是理论,是知行合一。用对方法,结合工具,普通散户也能把它变成实战利器。

1.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并都会标明作者或来源,如有侵权,请与我联系删除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